首页 > 
赣州安远有叛逆学生学校吗怎么办
时间:2024-06-29 07:52:52来源:地方日报

二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孩子生在那个年代,身处的世界环境基本是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是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时候,又不能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父母身上,父母只能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对象,但是不能作为孩子的全部。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呀!有让人头疼的时候,也有让人欣慰的时候。这样的一块块璞玉摆在我们的面前,怎么样才能把他们精雕细琢成光芒璀璨的宝石?这是一项庞杂而又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殚精竭虑去耕耘,也有赖于各位家长的紧密配合。本学期我与一些来访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近期还抽空阅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有几点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在此与各位家长作一个交流与探讨。

幼儿园升小学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很多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时,会有些兴奋,也充满期待。当正式开始上学,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很多孩子会逐渐出现疲劳、焦虑、害怕学习等现象。所以,幼小衔接是需要从心态适应、习惯养成以及知识储备几个方面进行的。

1.自从有了孩子,自己就升级成为家长,就得对孩子管吃、管喝、管住、管上学……在满足孩子愿望方面,家长们从不吝啬,可以说是竭尽所能,无微不至。

2.与带着分离焦虑的围观孩子家长或长辈们相比,同样还有一道“风景”,恰截然相反,在自贡市有一位10岁盲童独自上学,母亲悄悄在身后伴随。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父母的“镜映”中,孩子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存在”。特别在早期阶段,无言语的婴儿通过父母的反馈感受自己的存在。当孩子与养育者短暂分离,是感到有点焦虑、比较焦虑、很焦虑还是非常焦虑?父母敏感的觉察、共情反馈,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情绪,进而帮助孩子理解当下的状态与需求。

4.每到开学前,总会忍不住幻想,要是能再躺一个星期就好啦!万万没想到能有梦想成真的一天。突然被“充值”一周的假期,给了我更充足舒适的时间从节后综合症中走出来。但卫健委的一张配图却让我意识到,和我的“窃喜”不同,孩子身后的大朋友们也许有不少的焦虑无处释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不断冒出大朋友没见过的新状况,在长时段的共处时体现尤为明显,缺少了上学时间在其中中和调剂,想想都让人有点小崩溃。

5.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应采取积极正面的措施。比如,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用玩具化解孩子对家长的思念,起到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对孩子多一些关爱、理解、爱抚,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家长不能训斥孩子,应该对孩子要耐心一些,做一些安抚动作如轻拍孩子的背部,拥抱、亲吻等肢体接触,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这只是暂时分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习惯;多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喜欢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交流;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时,家长要耐心一些,不要急躁和恼怒,因为家长的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获取、能力培养、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学校通过安装校园安全联系卡,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学生随时交流,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同时,在学校各年级举办家长座谈会,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达到了共同育人的目的。学校定期邀请法治专家进行法治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治情景剧,组织学生参加禁毒宣传演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当孩子发觉到我们对于他们上幼儿园这件事也有着担心和焦虑的时候,他们会产生更大的恐惧。

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谈怎么办?先谈情后谈事。可以问孩子,你怕(焦虑、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焦虑、担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那是什么呢?当孩子说出理由后,我们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当那些无忍受焦虑的人成为父母时会怎样?一个常见的场景是,焦虑的父母会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传递给他们的孩子。他们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去做,而不管他们的孩子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版权所有